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圆桌分享 | Z世代的力量:文化共享与未来共生
5月31日,2024·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在京举行。论坛共设特邀发言、主旨演讲、午餐会分享以及三场圆桌讨论会等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传播学者、纪录片导演及制作人们共聚一堂,共寻文明在人类发展中的价值,共商纪录片等影像作品对人类社会发展与变迁产生的作用。本系列推送将围绕不同主题,持续推出嘉宾们的精彩发言集锦。
该圆桌讨论会以“Z世代的力量:文化共享与未来共生”为主题,论坛的与会嘉宾基于自己所处的行业,围绕当下社交媒体的主力军Z世代群体展开讨论,分享在面对技术和社会飞速变革的同时,如何制作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内容。纪录片不断走在时代的前沿,探寻时代的脉搏,在如此多元开放的世界面前,纪录片也不断向外融合,探索着新的发展样态。来自瑞典、英国、巴西等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媒体人与中方代表一起以极为热情的姿态展开了这次圆桌讨论会,探索社交媒体时代纪录片全新的表达方式和发展路径。
“Z世代的力量:文化共享与未来共生”圆桌讨论现场
米粒:
在真实与互动中实现共情和交流
来自瑞典的自媒体博主米粒多年来不断追寻中国文化,如今与家人一同定居在青海,用视频记录下一个个生动、真实的中国故事。她从内容创作者的角度,分享了在社交媒体进行内容传播时,如何让Z世代观众、创作者、被摄者之间产生情感链接,从而制作出更加具有互动性的视频。
米粒社交媒体作品剧照
米粒介绍道,在社交媒体当中,平衡有影响力的和能获得高流量、高点赞的内容是必需的。在数字时代,人们的观影习惯已经偏向了“短平快”的网络文化内容,因此在不断的更新当中,有一些视频要有互动性,尽管这样做可能会一定程度上损失视频的趣味性,但却是必要的。不过米粒依然认为,内容的影响力更为重要,人们经常在无意识地滑动屏幕中流失了大量的时间,如果想要保证内容传播的影响力,就不能只是做一些快消费的内容,而是需要聚焦到真实的人、真实的内容上,这样才能通过影像与观看者之间产生联系,从而导向更加良性的互动。
米粒发言现场
对于米粒个人而言,她希望让大家了解中国,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这也是她拍摄短视频的重要初衷之一。这不仅仅需要创作者对中国文化以及相关元素进行深度探索,更需要寻找到能够让观众和被摄者相互关联,产生共情的表达形式。米粒表示,从她制作短视频的经验出发,记录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在观看时,人们首先关注的并不是视频呈现出的画面是否完美,如果一切都很完美,那反而显得不够真实了,“人们可以适时的放弃一些完美主义倾向”,粗糙的真实也同样能够令人动容。
克里斯·汉弗莱:
不被定义,纪录片的未来之路丰富多样
作为A&E电视网络亚洲创意合作伙伴,克里斯·汉弗莱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方面阐述了纪实视频在数字媒体时代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他认为只有不做定义,纪录片的发展才能更加多样化。
A&E有线/卫星电视频道
在过去15年间,他的工作都是从“打造故事、塑造角色、设置挑战、利益冲突呈现”的讨论中开始的,而2023年他所参与的一系列视频都打破了常规。这是一项与诸多泰国网红合作的项目,与传统“纪录片制作人”不同的是,这些新生代的短视频制作者“躺平”的工作态度——没有脚本、没有“上帝之声”、不干涉拍摄的内容,只是很真实的记录自己,深深地触动了克里斯。这种拍摄形式拓宽了纪录片的边界,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或许有的时候跳脱出严肃既定的框架中,我们才能看清如何进行好下一步拍摄。
克里斯·汉弗莱发言现场
克里斯也是一个父亲,他的孩子是Z世代的一员。他表示当下的年轻人不想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和想法。社交网络伴随了他们的成长过程,所以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与上一代人比较而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正如当下的观众一般,他们渴望打破传统,要让年轻一代去做他们自己的纪录片,开辟新的路径,只有这样纪录片才能更加多样化,创造出更多属于年轻一代的故事和优秀作品。
萨姆·里斯:
明确的主题更能吸引受众
萨姆·里斯是英国克温尼达制作公司的制片人、导演,他首先表明Z世代在技术使用上与上一辈之间形成了代际差距,Z世代已经将ChatGPT变成沟通对象,将视听平台和社交网站搜索引擎化,他称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文化变革,也促使着制作人们的纪录片制作思路随之转变。
萨姆·里斯发言现场
萨姆提到,在针对Z世代的受众创作内容时,需要赋予作品一个人格,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如果一味将创作者的思想强加于Z世代观众,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现在网络中的意见领袖都会有明确的个性、人格和理念,因为人们在网络中所追求的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态度或内容。因此在制作有关威尔士民族的内容时,萨姆和整个团队会有意识地考虑到他们所面对的受众来自于全球各地,当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对于受众来说是极为新奇和独特的,才会更有机会收到观众们的喜爱。
萨姆·里斯发言现场
对于未来纪录片的发展,萨姆表示观众会更关注所拍摄故事的主题,以及它是否能和观众产生共鸣。传播分众化所带来的结果则是千千万万个人代表了千千万万种不同的文化,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都有独特的受众和传播方式。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沉浸式的社会当中,故事的发展和走向有不同方式,而非只有将故事抛出来之后就能获得相应的热度这一种固定的模式,明确的主题或许更能在亚文化的圈层中获得关注度。
莉莉安娜·卡瓦萨:
纪录片发展依旧充满挑战和机遇
来自巴西泰坦尼制作有限公司的制片人莉莉安娜·卡瓦萨在纪录片和电影制作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她针对巴西特有的社交媒体状况和纪录片市场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她首先提到了社交媒体内容创作与纪录片的差别。莉莉安娜认为:“社交媒体的内容更像是一次性消费,而纪录片则要用更加深入、复杂的故事来讲述。”因此对于制作人来说,讲故事的方式需要被不断地重塑和更新,这样才能确保有更新的内容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他们也会采用一些混合的方式来激发纪录片的吸引力,融合媒体、新技术以及独特的叙述方式,以此使纪录片更加引人入胜。
莉莉安娜·卡瓦纳发言现场
其次莉莉安娜表示想要抓住Z世代的眼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极为挑剔,不仅希望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也渴望了解和倾听到别人的故事,从而形成互动。这种全新的社交机制也对制作人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莉莉安娜特别提到巴西一个成功的案例故事——“兄弟”,引出了一个具有实验性的设想,即“交互平台”。当下纪录片的拍摄是由创作者掌控的,一旦定版之后将不会再有较大改动,而在开放的平台中,观众能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进行交流,讨论该影片讲述的主题和内容,甚至可以调整整部作品的剪辑风格和情节走向;作品完成之后也可以在平台上继续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该种渠道创造出纪录片的互动性,使得纪录片可以被重新创作,不断发展和完善,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加符合观众的预期。
张博:
读懂观众才能实现好的内容创作
张博主要在哔哩哔哩纪录片中心负责纪录片国际联合出品的业务。首先他从平台的角度分析了Z世代受众对于“情绪价值”的重视,张博表示道:“Z世代是很特殊的一代,他们往往受过很好的教育,有很强的人文情怀,很强的表达欲和同理心,因此跟他们对话一定是平视的姿态,避免自说自话、自我感动。”作为内容平台的运营者,我们必须要明确我们是给Z世代观众提供具有丰富知识价值、人文价值和情绪价值的内容,否则他们开篇就会主管认为‘这不是给我做的内容’,继而不断传播,那么这个作品就很难再获得年轻观众的关注了。
张博发言现场
同时在论坛现场,张博还分享了哔哩哔哩的内容生态,一块是优秀内容创作者社区,另一块则是平台维持运营的精品付费内容。基于平台的运营模式,哔哩哔哩在纪录片领域践行的创作方式是“平台跟用户共创”。
哔哩哔哩纪录片专题首页
张博认为对于Z世代的群体而言,纪录片业余和专业之间的技术设备门槛前所未有的降低,哪怕没有专业团队,只是通过手头仅有的技术和装备,或许也能做出比传统纪录片观感更好的纪录片,Z世代已经把技术壁垒打破了;同时年轻观众自己作为平台的观众和用户,某些方面上会比平台方的专业人员更加了解平台,更加清楚观众的喜爱和偏好。他表示哔哩哔哩已经在进行这样的尝试,将有能力的年轻人引入到创作岗位中,借助他们对于观众的了解,以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让作品直击当下观众和用户的喜好。
韩芸:
从视频平台侧多角度探析纪录片发展图景
韩芸作为优酷纪录片频道总监,再纪录片长视频的传播中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首先她精炼地用耐心、审美、回避、多元四个关键词从平台的角度概括了当下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
短视频时代,用户的耐心在不断缩短,以优酷纪录片为例,短视频的时长流量占比已经达到70%以上,以Z世代为首,他们在单个视频上愿意花的时间从15秒缩短到了8秒,而对于传统纪录片来说,8秒可能还没有完成一个镜头。过去创作者所强调的前3分钟怎么抓住用户,已经演变为前1分钟甚至前30秒怎么抓住用户,这对纪录片的创作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随着纪录片的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发生了极大变化,Z世代对于真实的要求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他们要求原始、粗糙的真实质感,而不是那些经过包装的真实。
韩芸发言现场
除此之外,当下很多人不愿去接受战争或是疫情等充满“冲突和矛盾”的选题,社会生活所赋予的极大压力让Z世代选择回避世界的负面消息,更愿意以“快乐”“躺平”的态度去接受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因此适当回避这些选题,也是当下创作纪录片的一个要点。最后,Z世代不会将纪录片的定义束缚在一个框架内,只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纪录片+综艺”、“纪录片+AI”的形式他们都能接受,这对于创作者来说,在未来探索纪录片表现形式上,则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
《万物经济学》海报
而对于未来纪录片的内容制作,韩芸也从不同用户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政府端内容希望能够在重要的时间阶段推出阐述中华文明历史的纪录片,对于国家形象的宣传和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商业端内容则展望了纪录片市场化的前景,通过真实影像的力量,让商业客户能够为内容赋能,创造良好的收益的同时,助力纪录片的良好发展;用户端内容则是深化分众化的需求,现在用户更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在引爆特定圈层的基础上,再做涟漪式的传播,从而实现连锁反应,实现内容破圈。她指出,虽然纪录片的分类有着明确的类别,但是或许打破边界,不加以束缚,才能制作出更优质的纪录片作品,而这种“破壁”也能够满足当下Z世代年轻人自带的强大好奇心。在未来,纪录片可以展现出更多有趣的形态,在满足观众探求欲望的同时以共情收尾,让用户在旅程中能得到情感上的治愈和收获。
李思思:
有深度、有广度、有价值、有意义的参与式纪录片
美国国家地理在全球拥有7.83亿社交媒体粉丝,李思思作为国家地理中国长篇和短篇纪录片的制作人,分享了有关国家地理的相关资讯,同时表达了对于纪录片制作和未来发展的看法。
李思思发言现场
李思思认为,Z世代的年轻人非常喜欢“有深度、有广度、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他们是深谙科技的群体,创新性和互动性的参与更能让他们体会到纪录片的意义。她以2019年国家地理制作,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电影的影片《徒手攀岩》为例,在院线版本之外,国家地理在社交平台上公布了VR版本,观众可以通过VR设备或电子屏幕沉浸式的体验探险家的视角,感受其在峭壁攀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在国外社交媒体平台例如Instagram上使用了AR工具,制作了“火星之旅”、“国家公园”等影像的发布。通过多平台多形式的内容呈现、以及即时性和互动性的体验模式与Z世代进行了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让观众不只以传统的形式观看纪录片,更深度参与到纪录片的互动当中。
纪录电影《徒手攀岩》海报
李思思在现场还公布了国际地理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全球顶尖的探险家社群,通过他们的实践能为平台带来最前沿的科学成果和环保倡议,并通过制作人转化成为重要的影像资源,出现在纪录片作品中。同时国家地理还设立了“青年探险家计划”,每年挑选、资助18-25岁的青年探险家们,深入了解他们所关注的议题,邀请他们加入视频创作团队中,以创作出更多优质内容反哺给Z世代观众。
对于未来纪录片发展,李思思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信息呈现上,尽量凝炼、快速地让观众明白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在情感表达上,注重人类之间共同的情感共鸣与链接,打动观众;在观众参与度上,Z世代不管是作为观众互动,还是作为创作者加入团队,都将为纪录片的创作带来更多惊喜和启发。
“Z世代的力量:文化共享与未来共生”圆桌讨论现场
在这次圆桌论坛会当中,我们得以知晓年轻的Z世代群体对于新媒体及多屏幕融合创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为未来的纪录片制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创新性。不论是从灵感、情感链接,还是创作方式和交互体验,在这场创作者与平台运营者的讨论中,都昭示着未来纪录片发展的诸多发展方向,都值得创作者和观众共同探索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