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苏六:即将到来的纪录片3.0时代
近日,参加了一场纪录片论坛,其主题是“虚实之间:纪实影像与元宇宙”,充满想象,引人思考。论坛嘉宾,除我之外都是元宇宙方面的研究专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行业即将出现转变的征兆。
尽管关于元宇宙的理念、内涵,结构、功能,体系、边界等还没有公认的权威表达,不过这两年有关它的实践端并不缺少话题,诸多领域闻风而动。影像艺术领域,虽不及金融、房产热点频现,也能感觉到暗流涌动。对于长期以来艺术创作处于保守、产业化发展陷于瓶颈的国内纪录片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改变境况的机会。
首先,从内容端来说,用影像记录元宇宙社会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纪录片深度参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一次了不起的尝试。用影像记录一项超级工程,已经成为常态。其实,社会变革也是一项超级工程。用影像记录一个新型社会的诞生,应该是纪录片工作者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今影像书写的时代。更进一步说,在社会发展的一些特殊时期,纪录片除了记录、见证、观察以外,还时常担负批评、审视、引领等形塑社会功能,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如今难得遇到元宇宙这一新型社会形态出现,纪录片应该重燃激情、唤醒责任,在变局中彰显自身的角色和力量。在这一过程中,纪录片不应只有客观的系统性记录,还需有介入式的价值引领和社会规范,以实现纪录片的多元功能和应有影响力。
其次,从形式端来说,纪录片需要应和元宇宙中传播(消费)体系不同场景融合、切换的特性,开发打造纪实影像(纪实产品)新样态。如在结构设计上的多层级、模块化,以利于消费者体验现实和虚拟世界中的时空穿越、重构;内容呈现的方式上更为灵动,以调动消费者的多种感官,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增强心理的真实感。这些在纪实影像形式上的变换革新,也将成为元宇宙纪实影像内容体系中特有的构成。
从这个角度来说,元宇宙数字生活中的纪实影像,更像是交互融合的新型视觉场景“构件”,而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作品”。而这将是纪实影像常见的生存样态,尤其是科普、文旅、美食等领域的纪实影像,更容易与虚拟空间联合创建融合场景。消费者,可能也包括创作者自身,可以在影像场景消费(或者审美体验)过程中,对各部分“构件”进行如己所愿的再度编辑、多重创造。当然,最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个复杂的消费过程中,属于你的那个“作品”(“构件”)永远都是属于你的。无论在哪个场景系统中消费,无论消费多少次,你都将获得如实的回报。因为,它已经被赋予元宇宙中的那个特殊基因——NFT。
再者,从内容和形式结合端来说,也有不少可预见的新端倪。譬如,在公共生活领域,由于越来越多忠实的“电子摄影师”(有点像怀斯曼说的“墙上的苍蝇”)风雨无阻、不舍昼夜工作,其所生成的海量纪实影像可以完成一种特别的叙事,因为它具备了纪实影像最为宝贵的两个品质:客观与跨度。如果以一个特定的主题结合电影语法的规范来布置(或选择)多个机位(电子眼),完全可以成就了不起的“作品”或“场景”。雅克·贝汉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的节奏是最完美的节奏。我想,社会生活本身的节奏也是最有力量的一种节奏,只要创作者有足够的耐心,观者也一样。
元宇宙的媒介场景,给予人们无尽的想象。作为与元宇宙共生的web3.0虽然尚存争议,但它终究会到来。纪录片的发展也经历了由国家主导、单向传播的政治化1.0时期,政策引领、平台主导的媒介化2.0时期。我们期待未来的纪录片,做到以人为本,更尊重创作的艺术规律和用户需求,姑且叫作人文化3.0时期吧。
本文刊于《现代视听》2022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