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项目进展    《环保英雄:挑战沙漠》项目开展情况报告 导演手记
创建时间:2020-11-03 19:55

《环保英雄:挑战沙漠》项目开展情况报告 导演手记

抵达宁夏之前,一直以为将要面对的是一片干旱荒芜的土地。

 

仅仅是通过资料理解,很难不会有这样的预设,毕竟这里是中国最中心的省份,距离海洋的直线距离有上千公里。而且在宁夏的西面有腾格里沙漠,东面有毛乌素沙地。预想之中,这里是一片风沙漫天,干旱荒芜。谁知一下飞机,就被银川城内的水系和绿化所震惊,谁能料到在这个年均降水量只有几百毫米的地方,竟会因为发达的黄河水系,产生一种江南水乡的感觉。

 

 

 

在与当地人接触后,这种意料之外的感觉变得更加强烈。年轻的孩子们别说感受不到沙漠的威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连沙漠都未曾见过。曾经在宁夏肆虐的沙尘暴,在80后一代的印象中都已模糊不清了。

 

半个世纪以前,宁夏还是一个受到荒漠化严重影响的地方。腾格里沙漠的流动沙丘,距离中卫市中心不到60公里。上一辈宁夏人们彼此常开,关于一辈子吃过几斤沙子的玩笑,今日的宁夏人几乎已经忘却。

 

宁夏的沙漠到底去哪里了?

 

 

 

这个困惑的解答,也是这部纪录片试图向观众解释的一段历史。

 

这段历史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人类与自然搏斗的亘古话题,以及一群为世界生态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

 

 

在宁夏人长久以来的跟沙漠对抗的历史中,最令人印象深刻,无法磨灭的两件事。一个是土得掉渣的草方格。另一个是经年累月,不断扎设草方格的治沙工人们。寄希望于一个科技新发明就可改变全世界生态环境的幻想,现在依然广泛存在。而正是草方格和治沙工人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类在自然面前放下自己的狂傲。

 

 

 

 

宁夏的沙漠治理历史已经持续了50多年,在两代人的努力下,宁夏境内的沙漠不再随意扩张。但这并非一劳永逸的成果。有媒体将毛乌素沙地的治理成功渲染成人类消灭了沙漠。但真实的情况比这复杂得多——前沿沙地的草方格会腐朽降解,每三年就要重新扎制一次。后方的人工林带,也可能会因降雨的变化而的自然减退。毛乌素沙地的形成是人类千年以来在此地的过度开发行为导致的,站在大自然的时间维度,几十年的成功,还不足以夸下人已胜天的海口。

 

 

 

在中科院沙坡头研究站,研究沙漠作物的陈国雄教授让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陈教授的主攻方向,是一种名为沙米的土生植物。这种植物的种子能吃,而且营养价值十分优秀,但因为是沙漠作物,长久以来也只是被当地人零星采集一些做小吃。陈教授希望能把这种营养成分超过藜麦的作物驯化,让它成为人类在未来极端气候下的作物选择之一。当我问到这个过程需要多久的时候。陈教授回答说,这个过程需要以百年计,他这辈子肯定看不到结果。

 

 

 

陈教授可能就如宁夏最早的治沙者们一样,那些最早期的治沙者们,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抱着征服沙漠的态度,他们只是想要守住自己手中的土地,顽强地想要把将要被沙漠夺去的家园抢救回来。他们知道自己所从事的绝非眼前效果,必须付出整个人生的时间才能看到一些可能。

 

 

 

这可能也是本片虽然叫环保英雄,但执意地想要将英雄二字致敬给所有治沙人的原因。科学家、护林员、治沙工人、铁路工程师、林场工人、葡萄种植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直接或是间接,他们长久不懈在沙漠前沿的努力,让宁夏的自然环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丝毫不会怀疑,宁夏治沙的阶段性成功,是一种集体主义的胜利。尽管全球变暖可能会让全世界的荒漠化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和棘手。但通过宁夏、通过中国的治沙经验,如果人类能够携手成为一个更大的集体,也许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上,我们终将找到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人类与沙漠和谐并存,互不影响的共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