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从长安到罗马》:一次充满感动的旅途
本文作者田艺苗,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作曲家、学者、作家。作为《从长安到罗马》出镜专家之一,她表示,这是一次充满感动的旅途,实地的走访让她更多地了解了音乐背后的故事,更深地感受到两种文明的传承交流,“我迫切地想要把这些感受分享给观众”。
当时接到《从长安到罗马》摄制组的邀请,我非常地兴奋,长安和罗马与东西方的音乐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次能够有机会实地探访,去深入了解东西方音乐背后的故事,我觉得一定会是一次奇妙的体验。而关于选题,我也开始了思考,鼓乐、秦腔、老腔、编钟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些声音穿越古今,至今仍然撼动着我们的心灵。我心中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赋予了它们延续千年的力量?
带着即将探访古老音乐传承的激动之情,我跟随摄制组来到了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一踏上这片土地,我就感受到了它的豪迈和厚重,让我对这里的文化和音乐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南方人,我一直对大西北深沉、高亢的民歌非常好奇,那种豪放粗犷与南方的温柔细腻千差万别。很荣幸这次能够有机会和陕北民歌歌王王向荣老师面对面交流,他为我揭开了陕北民歌的奥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地赋予了陕北人淳朴豪爽的性格,他们用歌声传递心底最真挚的情感。在他们的歌声中,我仿佛能看到奔腾的黄河水和苍茫的黄土高原,能感受到农耕文明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西安的鼓乐也让我印象深刻。一直以来,西方的交响乐都备受关注,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中国竟也有这样大型的交响乐队。虽然后来宫廷鼓乐不再是主流,但依然在民间流传。这一次在何家营鼓乐社,我看到了唐代流传下来的古谱,可是谱子上记载的内容我完全看不懂,问了才知道,他们是靠着一代代的口传心授,让何家营的音乐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民竟然用古老的乐器,演奏出了千年前的交响乐,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在西安音乐学院,我还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琵琶,居然还有莲花形状的。据我了解,琵琶源自中东的弹拨乐器乌德琴,在两千多年前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在丝绸之路另一端的罗马,还有着琵琶的孪生姐妹曼陀铃,我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来到罗马我发现,虽然曼陀铃的结构、形状和演奏技巧都与琵琶十分相似,但表现风格却截然不同。中国的琵琶,可以用来描述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而意大利的曼陀铃,则多以清脆悦耳的旋律去表现浪漫。丝绸之路将一把古老的乌德琴,传奇般地变成了一对各具魅力的孪生姐妹。尽管相隔万里,但是,这两个不同性格的民族,却能用同一种乐器,讲述各自的故事,在我看来,这就是文明交融的奇迹。
对于罗马,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这里真的是音乐的天堂,这里的音乐也带着意大利人骨子里的热情、浪漫。走在罗马的街头,总是能看到热情奔放的街头艺人,用极富感染力的演奏吸引着路人驻足观看,这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而我也有幸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在拿波里的海边,我们载歌载舞,一同演唱拿波里的民歌,那种无拘无束、自由的感觉,真是让我十分难忘。在罗马国立音乐学院,我见到了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的聂红梅,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在这里学习美声唱法,她的坚持令我动容。她说希望通过系统地训练掌握意大利人发明的科学的发声法,把它带回祖国。我想,正是由于这样一代代音乐人的传承,这种优美的歌唱艺术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他们是东西方音乐沟通的桥梁。
作为研究古典音乐的人,我对歌剧有很深的感情,通过歌剧,能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学和社会风俗。对于能在意大利欣赏原汁原味的歌剧,我非常期待。但让我惊讶的是,在一个普通的小教堂里,居然能欣赏到如此高水平的专业歌剧表演,可见歌剧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意大利人的生活中。为了探寻歌剧《图兰朵》背后的秘密,我们来到了普契尼的故乡卢卡。没有想到,这部堪称世纪经典的歌剧,居然是从一首中国的民歌小调《茉莉花》发展来的。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无意间听到了八音盒里传来的《茉莉花》旋律,便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一首中国的民歌,居然以这样一种形式在世界的另一端流传,真是不可思议。音乐,不仅仅能用优美的旋律和饱满的情感去打动人心,同时它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东西方可以通过音乐来对话,共同谱写包容和谐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