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5,《人间世2》引发争议?
2016年纪录片《人间世》的播出,让无数人潸然泪下,生老病死,医患矛盾,命悬一线和奋力相救……这部片子的每一个镜头,都真实得令人无法呼吸。2019年1月1日《人间世》第二季在东方卫视首播,并在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上线播出,豆瓣评分9.5,截止1.5日,网络播放量达到1.7亿。尽管收获了不俗的点击量,但网友对本片的评价良莠不齐。
《烟花》:骨癌儿童用天真打败怪兽
第一集《烟花》镜头对准了骨肿瘤儿童患者,得这种病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三,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连续抛22次硬币,百万分之三。
13岁小女孩杜可萌是恶性骨肿瘤患者,也是一个乐观的小天使,是第一集中的小记者,她拥有自己的公众号,在第一集用自己的家乡话配音了解说词。镜头前,杜可萌很少又悲观的表情,“你把手举起来,举到顶,再突然张开五指,恭喜你,给自己放了一个烟花。”后来,杜可萌又检查出肺部转移了肿瘤,她对医生说:她这个乐观使者有点累了,想卸下面具。在曾经的病友安仔去世后,杜可萌公众号的文字适时出现在屏幕上:“也许,只有分别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个孩子。”
儿童重病患者的选题,让这部纪录片在第一集中就赚够了观众的眼泪。而主观视角的讲述让观众从患者的角度经历了一番,但这样的视角设置同样引起了观众的质疑,有人认为这样展现出的情感更加真实,有人则认为,纪录片应该始终保持冷静客观的姿态,儿童患者的角度有刻意煽情之嫌。
此外,更加引起争议的是,第一集中采用了幻想式MV的形式来表达一些梦境和想象的画面,杜可萌说:有一次在梦里,我和小伙伴们脱去了病号服,走出了病房,拉开厚厚的铁门,穿过重重的迷雾,拿着属于自己的武器,对抗着我们共同的敌人。
看着安仔抡起盐水袋甩向前方,激情慷慨地唱着《逆战》:“闯荡宇宙,摆平世界”。有人说,导演强化情绪的企图太过于明显,这层创作性的“滤镜”导致克制冷静的记录没有了。也有人认为,孩子们的世界本身就是充满幻想和五彩斑斓的,这样的表达并无不妥。
《生日》:妇产科里的生死抉择
第二集《生日》,是妇产科里的生死抉择,镜头对准了情况特殊的产妇。高危产妇吴莹,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医生多次警告:“绝对不能怀孕”。和家人争吵、自杀、最后她还是强行怀了。吴莹在镜头前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想给老公生个孩子,我认为人生圆满就是要有个孩子”。孩子在肚子里多呆一天,妈妈就多无数的风险,所以肚子里的孩子才28周,就剖腹产了。现实很残酷,孩子一生下来就被送到重症监护室,吴莹陷入昏迷,也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医院集中了各科最好的医生会诊,挣扎了14天,最终还是没能把吴莹抢救回来。她说,人生圆满就是要有个孩子,现在她赌掉了自己的生命,终究没能亲眼看到这份圆满。
导演说:“我选取吴莹作为‘生日’主体故事之一的原因——我也不希望再有类似的悲剧发生。 很多女性在看完‘生日’后评论,不敢冒险生子,不能有侥幸心理,要做好孕前检查,孕期也要听医生的话。我想哪怕只有一位女性看到这个片子后,不再盲目拼命,这或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这就是‘生日’这集片子的意义。”
《呼吸》:尘肺病患者的生死赌局
第三集《呼吸》聚焦尘肺病患者的生死赌局,陈静瑜作为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团队的核心,他说肺移植的风险,死亡率在20%,也许手术台上病人心脏就停了,最后还有一关,感染和排异,平均治疗费用六七十万,有的等不到肺源,有的过不了麻醉这一关。廖延龙为了给父亲廖连和换肺,卖了车,凑齐了60万,手术成功,换下来的“尘肺”非常重,积满了灰尘,和廖连和父亲年轻的时候常年在矿下工作有关,但遗憾的是,廖连和术后感染实严重,各项指标都在恶化,一家人的希望化为泡影。廖连和最终还是去世了。
医院里还有很多因类似职业工作而患尘肺病的患者,都因无法确定劳动关系,与职业病鉴定无缘,相应的社会保障也就无从谈起。职业病鉴定中心说,没有单位证明就不给判断。陈静瑜医生作为人大代表,参加了2018年的两会,提议让尘肺病的诊断和职业尘肺病的诊断剥离开来,放开诊断是尘肺病权限的建议,从而能让患病者今早检测出病情。
肺源的稀缺、手术费用的高昂,每年成功接受肺移植的尘肺病人,不过几十人。这样的患有重病但同时面对费用和生命风险难题的病人有很多,而国家的相关政策、医疗保障等问题同样掺杂其中,这一集以纪录片的方式一点点揭开社会问题的序幕,同时完成了对重病患者的人文关怀和推动现实问题解决的社会意义,相较于前两集,第三集的节奏把握的更加准确,内容也从关注某一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上升到了社会意义的层面,整部纪录片开始渐入佳境。
前两集播出后,有人说《人间世2》不值得9.5的高分评价,有人说有第一季珠玉在前,第二季不管怎么做都无法超越之前的成绩。但可以看到《人间世2》并没有陷入到商业模式当中,10个团队分别蹲点拍摄1年多,制作团队依然诚意满满,继续追问生死、探寻意义,拥有同样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力量。值得思考的是,近年来医疗类题材纪录片大热,一个个生死攸关的故事似乎不断拉高着观众的痛点和泪点,观众的眼光越来越专业化,对于医疗题材的作品,如果只是记录,而缺少升华,观众也并不会买账,记录的意义并不在于煽情,通过客观真实的镜头语言引起大众关注、推动现实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才是纪实影像要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