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成果展示    纪录片蓝皮书精选丨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总报告第二期)
创建时间:2020-03-21 18:01

纪录片蓝皮书精选丨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总报告第二期)

3.整体业态观察

 

2014年以前,纪录片在省级卫视频道的播出时段与黄金时段绝缘。在经历了2014年播出政策管理和扶持带来的纪录片繁荣之后,2015年广电总局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发布了“百人百部中国梦短纪录片扶持计划”(简称双百计划),在2015—2017年将拿出900万专项资金扶持100名纪录片导演和爱好者,鼓励与培育纪录片产业人才。

 

在频道设置方面,2016年1月1日金鹰纪实频道正式上星播出,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北京纪实频道和上海纪实频道一起,完善了多层次的播出平台建设,使得全国电视纪录片平台格局更加完整。与此同时,2015年中国纪录片的播出数据再一次刷出新高度:央视频道总播出量超过2万小时,同比增长7.5%;省级卫视频道的总播出量超过1.9万小时,同比增长18.9%。

 

节目方面,《鸟瞰中国》、《寻找最美教师》和《东方主战场》等涵盖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等话题的各类优质纪录片热播,有力地推动了整体纪录片收视市场,纪录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国纪录片不再只满足于“跨国播放”的单向传播,而是更着力于“平等合作”,2015年6月,上海SMG智造国际纪录片项目与BBC Worldwide、Discovery探索频道、A+E网络、KBS和MBC五家机构签署了5部重量级纪录片,与国外纪录片机构联合制作,将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悠久历史和发展历程传播到全球各地。利好的政策支持以及越来越多的大众视线聚焦,让中国的纪录片行业向着良性的发展轨迹迈进。

 

一.政策效果跟踪

 

01.“30分钟政策”落实,一半卫视频道日均播出1小时纪录片

如前述,2014年省级卫视频道日均播放纪录片时长普遍集中在60分钟以下,到2015年播出日均播出量在60分钟至120分钟之间的频道数量增加到48%。表4显示了2015年省级卫视频道按月份统计的日均播出量,可以发现,每个月的日均播出量都保持在80分钟以上。

 

根据“30分钟政策”的要求:省级卫视频道平均每天6时至次日1时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各省级卫视频道皆落实政策要求,加强了纪录片播放力度。不过,由于政策要求在时段内“平均”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即可,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一些频道是应付性还是迫不得已才播出纪录片,但是从频道排播“短视频”纪录片的现象来看,这使得纪录片被安插到节目与节目的空档时间之中。在政策要求的时间范围内,纪录片主要被安排在06:00-11:59以及次黄金时段(22:00-01:59)两个时段。

 

2

 

02.“920纪实节目带”初步成型

在中国纪录片蓝皮书(2015)中,CDRC曾对2015年一季度“920纪实节目带”的形成进行过专项考察,据统计,超过16家卫视频道在920时段播出纪录片,收视率整体微跌企稳。

 

2015年全年,加入到“920纪实节目带”的频道数量从第一季度的高开之后,占各频道纪录片、综艺节目及电视剧三种节目类型的比例整体保持20%-30%的平稳状态。广电总局“一剧两星”政策要求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二集。由此带来2015年1月在“920时段”播出电视剧的频道数量锐减30%,这些频道数量被大量分流纪录片的播放上(图19)。

 

应对政策要求,虽然“920时段”播出纪录片的频道数量增加不少,该时段的电视剧数量也大幅度减少,但大量减少的电视剧变为综艺节目的形式播出,而纪录片增加的数量极度有限。不过,回归结果显示,2015年全年,纪录片的数量呈增加趋势。在政策出台后,整体电视机构播出纪录片的数量已经与电视剧看齐(图20)。

 

收视率方面,2015年“920时段”各频道的收视率整体下滑。收视率下降的频道占整体比例的62.5%,与2014年同时期比较,收视率下降的比例有所提高(表5)。

 

3

4

5

 

03.政策驱动议程设置能力增强,效果良好

每逢重大节点,批量的专题片、纪录片占领荧屏是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固有现象。相比于之前地毯式排播但效果未见理想的状况,2015年的抗战宣传季呈现出不同的气象。

 

2015年6到9月,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宣传高峰期,一大批抗战题材纪录片相继热播。其中《东方主战场》、《七三一》、《平山记忆》等抗战纪录片播出后收视率持续走高。同时,这几部纪录片在新媒体的影响力也令人满意,在网媒关注度、微博提及量、视频点击量方面表现突出。数据显示,《东方主战场》受到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官微的大力推广,其中人民日报转发量达十万余次。

 

6

7

 

CDRC通过与2011年建党90周年红色经典纪录片的制作播出情况进行对比后认为,每年具有纪念意义的重大历史节点仍然是纪录片制作量的高点,来自政府的要求也仍然是纪录片制作的主要驱动力。

 

区别于以往在重大节庆及历史时间点进行的纪录片“地毯式”制播,2015年“抗战主题纪录片系”在传播时点排布更富推进性,在传播方式上更注重受众喜好的情感性、故事性和探秘性,在总体内容规划上更富层次,点面俱到,体现出较强的议程设置能力,取得高收视,尤其是来自新媒体受众的高度评价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8

 

二.各专业频道表现

 

2015年,以央视纪录频道为一极,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先后上星完毕,专业频道“一极多元”格局完全确立。但是,上星带来的跨越只是长征第一步,相关利好并不会主动上门,各专业频道基于不同的原因,都面对着各自“成长的烦恼”,这也是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阵痛。在转型中,各专业频道也进一步调整自身战略,找准发展方向。

 

01.央视纪录频道

2015年,央视纪录频道平稳推进。收视覆盖人群和覆盖率稳步微幅增长,首播量维持2200小时左右,在制节目平缓推进,推出了《高考》(获2015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和全世界做生意》、《园林》等一系列较有影响的纪录片。整体看,从2014年的调整开始,2015年央视纪录频道是韬光养晦的一年。

 

02.央视科教频道

央视科教频道在2015年经历了正常人事调整,节目制播仍然以稳为主,由科教频道长久以来形成的惯性驱动。首播量约1600小时,收视率和收视覆盖稳中略升。同样,科教频道的四级编播体系稳定发挥作用,大型季播节目的拳头作用仍然突出,其“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的频道定位已成强大惯性,持续驱动科教频道强化自身特色。

 

与此同时,在“后纪录时代”的科教频道2015年推出重磅纪录片的节奏甚至不亚于央视纪录频道,《东方主战场》、《大后方》(获2015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系列片奖)等抗战主题纪录片堪称抗战宣传季的高光点,《河西走廊》、《神秘的西夏》则是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代表,人文地理纪录片《天河》主动出击欧洲市场,获得反响。

 

03.地方上星频道三足鼎立、专业发展

2015年,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和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上星完毕,专业频道上星格局完成,各专业频道不约而同走上依托母台、继承传统的专业化、类型化发展道路。

 

2015年4月起,北京纪实频道全天播出量增至24小时,每日首播时间近5.5小时,其中外购时长近3.5小时,自制节目时长2.5小时。频道本着立足北京、放眼全国的理念,在进一步拓展自制纪实栏目的基础上,整体编排由栏目化向节目带形式深耕,并根据节庆进行特别编排,形成大体量自制通档,频道份额、收视率均有大幅度增长,频道全国影响力逐步扩大。此外,北京纪实频道与同根同源的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国际纪实影像创意产业基地形成了制-播-社会平台三位一体的结构,向纪录片产业链条构建的纵深进行探索。

 

上海纪实频道经过多年经营,在上星后仍然保持了其社会观察、民生生活类风格。覆盖人群达到4亿,收视高点在全国已冲至28位,甚至高于一些省级卫视频道,基本立足已稳。上海纪实频道2015年的真正亮点在于真人秀纪实类节目《跟着贝尔去冒险》,全网点击量超过8亿,是当年爱奇艺纪实类节目点击第一,拥有较大的收视反响。和北京纪实频道类似,上海纪实也在试图打造基于频道基础的立体运营框架,成立云集未来(上海)传媒有限公司,并赋予它制作、广告、新媒体开发等众多功能,力图形成一个产业矩阵。

 

作为相对最晚上星的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于2016年元旦正式上星。从直辖市、南方一线城市逐步铺开覆盖,预计2016全年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11个直辖市、一线城市及四十余个地级城市。作为最晚上星的纪实频道,金鹰纪实频道的发展对总台的依存度更高,提出的“更青春、更生动!”的频道口号也和湖南卫视的青春风相吻合,在节目来源、经营资源上,主动把自身整合到湖南广电的一盘棋中去,同时在项目制运营方向上走得更为坚决,湖南金鹰纪实的2016年,值得观察。

 

04.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频道

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频道在2015年度稳步发展,坚持教育人文品格,在节目播出量、收视份额、作品数量等方面变化不大。

 

在社会制作能力逐渐成熟的情况下,项目制取代栏目制成为专业频道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在CDRC的调查走访中,各频道管理者都将其视为解放生产力的正确方向,这背后折射的是行业资源结构变化,供给结构变化,供应链条和发展模型逐渐成熟固化等一系列供给侧的结构性创新发展趋势。

 

三.新媒体表现

 

2015年,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用户规模,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长。互联网深入影响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纪录片,也在2015年呈现了新的变化。

 

观察2015年纪录片互联网整体表现,49.4亿次的点击量,占全网节目视频点击量的1.02%,占比仍然相对较低,但总数有所上升;高投入、大制作、高品质的作品受到网民追捧,优质内容借助新媒体实现了多维传播;新媒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宣发渠道,更是成为了纪录片的制作新阵地,和爆发式传播的引爆点;“纪录片+互联网+商业”的新商业模型,正在不断重塑纪录片生态链;VR、AR等技术的不断成熟,给行业带来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01.2015年新媒体纪录片数据统计

 

(1)2015年纪录片视频点击量占比

CDRC课题组联合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公司,对2015年纪录片新媒体数据进行了全面统计。综合来看,虽然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以及《河西走廊》等纪录片在社会上相继引起轰动,但纵观2015年整个纪录片市场,虽早已迎来“春天”,但仍然难与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等市场相提并论,从点击量上来看,其占全网节目总点击的1.02%。

 

9

 

(2)2015年全网栏目化纪录片网络影响力情况

2015年全网栏目化纪录片网络影响力榜单中,央视十套《自然传奇》、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以及《国家地理》系列分别在网媒关注度、微博提及量以及视频点击量指标方面摘得桂冠。

 

10

 

(3)2015年全网非栏目纪录片网络影响力情况

从2015年全网非栏目纪录片网络影响力排名可以看出,大制作、大投入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指尖上传承》、《鸟瞰中国》以及《河西走廊》等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表现出色。

 

11

 

(4)2015年全网纪录片不同网站来源点击量占比

2015年全网纪录片的点击量来源占比中,凤凰网以30.2%的份额成为全网纪录片视频点击来源之首,腾讯视频以28.9%的份额位居第二,其中《鸟瞰中国》以及《大后方》等热播纪录片的网络独播策略对其纪录片点击量的高占比贡献较大。

 

12

13

 

02.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稳步发展

(1)凤凰视频纪录片频道:平台资源优势明显

凤凰视频延续凤凰卫视资讯立台的定位,将新闻短视频和纪录片作为主要发力点。而凤凰视频的纪录片频道,是网站着力重点打造的品牌频道。2015年,凤凰视频纪录片频道继续发挥内容、平台优势,投入大量资源推广纪录片,在各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中,占据全网纪录片视频点击来源之首。

 

(2)合一集团(优酷土豆)纪录片频道:聚合优质PGC资源

一向以自制内容为优势的合一集团(优酷土豆),2015年在维持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强势的同时,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成为新的发力点,其下的纪录片频道也顺应网站的大趋势。此外,优酷土豆纪录片频道将自制内容向更高端、更专业化的方向引导,同时,通过引进优质视频内容版权,不断丰富内容片库。

 

(3)爱奇艺纪录片频道:会员制探索商业模式

2015年,网络视频付费用户增长显著,爱奇艺视频付费业务发展尤为突出。2015年12月,爱奇艺宣布会员人数突破一千万,居行业第一,付费纪录片是其中的重要分支。在BBC话题级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与一系列二战题材纪录片付费试水取得成效之后,爱奇艺纪录片频道在会员项目中加大顶级纪录片的采买力度,大量优质纪录片以付费形式上线,独家亮相于爱奇艺VIP会员。同时,付费纪录片的贴片广告效率经常高于同期热播的电影电视剧。爱奇艺纪录片频道付费内容的成功运作,目的是在各家纪录片视频网站中抢占细分市场,也证明了纪录片内容在付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4)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多渠道发力打造宣发平台

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起步较晚,但口碑和用户量都在提升明显。2015年,纪录片播放量评估标准从百万量级提升至千万,实现了数量级的跨越。同时,专注分发平台的经营,成绩显著。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的观看平台,基本完成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移,有七成的播放量来自于手机端。而腾讯在即时通信领域的强势,也为其视频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好处,有近四五成的播放量来自微信,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这个数字还将有上升态势。

 

03.新媒体环境下的探索与创新

(1)运营模式:模式逐步成熟

纪录片市场受诸多因素影响,互联网给传统市场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成功的新媒体纪录片产品,以优质内容为前提,同时需要创作者具备互联网思维、宣传推广实现多屏联动、投资方给予信任与支持等多方面因素。2015年,新媒体纪录片与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更加紧密,逐渐建立起成熟的运营模式。内容生产方可根据自身特点和诉求选择相应平台进行合作,宣发平台的作用被进一步放大,投资方或广告主也越来越看重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新媒体运营模式逐步成熟,各网站也在结合自己的平台特色,探索最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式。

 

(2)内容聚合: PGC内容逐步发力

2015年,在电视台为主导的制作的大投入、高质量纪录片继续占据行业主导的同时,视频网站自制纪录片作为后起之秀,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其中PGC发展呈现井喷态势,可谓是PGC大年。PGC,即专业生产内容,相较传统纪录片制作成本更低,体量更轻,以互联网为主要发行渠道;相较UGC制作,则更加专业,更成体系,也更能吸引用户。PGC纪录片内容制作方多为规模较小的影视制作公司,如VICE中国、空腹、一条等。在内容方面,题材来源广泛,创作者大都保持匠人思维,专注内容创作,不断输出精良产品,维持专业水准,其商业盈利模式探索中演变。

 

(3)多维营销:多渠道扩大纪录片影像

多维营销既包括多平台、多形式的全媒体运营,也包括垂直营销、水平营销等,而其中的“OTO”策略,则是通过打通online的线上资源,结合offline的线下资源,形成联动,实现有效传播。凤凰视频“创纪录”运动采用的OTO的运营模式,即增强了品牌竞争力,也增加了自身的点击量;纪录片频道对《河西走廊》的宣传推广即采用了全媒体运营模式,也收效显著。一些PGC团队,则选择了垂直营销的商业模式,以纪录片中用户关注的产品为依托,打通商业环节,形成从产品端到商品端的盈利链条,使精神文化内容以物质形态让用户买单,并达到品牌推广的目的。

 

(4)社群传播:粉丝社群或成重要流量入口

2015年,纪录电影《我的诗篇》通过多维营销培养了忠实的粉丝社群,积累数万粉丝。以此为基础完成的“百城众筹”OTO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口碑。社群运营方通过同一爱好,将有共同精神追求的群体聚居在一起,通过日常的内容提供与互动,培养用户的观看和接受习惯,从而为下一步的变现提供基础。具备强互动性的的哔哩哔哩网站(B站),因互动性强、参与度高、受到年轻用户的喜爱,一些电视媒体上收视并不出彩的纪录片,通过此类网站,在新媒体领域备受关注。社群经济,粉丝价值随着“罗辑思维”等公众号的成功,被证明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以此能创造的经济价值是不可小视的。

 

(5)商业模式:“纪录片+互联网+商业”的发展模式日趋完善

运营模式的不断完善、PGC生产的蓬勃发展、多维营销和社群传播创造出新的盈利点,都让“纪录片+互联网+商业”的发展模式日趋完善。一方面,互联网可以为纪录片生产提供更快捷、更高效的传播渠道,降低传统纪录片在传播环节产生的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良好的市场环境,又让纪实形态的短片,找到了与商业对接的入口,纪录片得以实现自身价值与市场回报。未来该模型所能带来的新思维、新玩法、新样态都十分值得期待。

 

四.院线表现

 2015年,中国电影依旧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宏观来看,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具体来看,截止2015年底,全国新增院线影院1203家,总数为6801家,全年新增银幕8035块,平均每天增长22块,全国银幕总数已达31627块。

 

2015年,进入影院上映的电影358部,比2014年增长42部。其中,引进片80部,较2014年增长10部,受政策影响,近年来进口片数量逐年增长。同时,上映的国产片共计278部,2015年同比增加32部,较之2012—2014年数据,增长数量较大(见表1)。

 

 在2015年上映的358部电影中,故事片类型为344部,纪录片为14部,纪录片占年度新片的比例为3.9%,其数量比2014年增加了9部。

14

 

01.纪录电影迎来新发展时期,获龙标数上升,总票房保持稳定

CDRC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纪录片院线票房,相较于过去有了长足的发展。总体来说,2015年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过审的纪录电影共有34部,进入院线放映的共14部,均创下了近五年的新高。纪录电影总票房为6.93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1.5%。其中真人秀电影共3部,票房总计6.62亿;纪录电影为8部,票房总计3150万。

 

15

 

以《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的3部真人电影票房总计取得了6.62亿元。这一年,以“娱乐化纪实类节目”为IP进行拍摄的电影不断增加,虽不及2014年《爸爸去哪儿》的6.96亿元的大放异彩,但真人秀电影占据了院线纪录片市场票房的95.52%,仍为此市场票房的主要贡献者。另一方面,以《旋风九日》《喜马拉雅天梯》为代表上映院线的纪录电影共有8部,总计获得3150万票房,占国内纪录片院线票房的4.48%。

 

近三年来,纪录电影获得龙标数量逐年递增,增幅年均为50%左右,院线上映数量也稳步提升。这表明当国内市场放映银幕达到一定规模时,市场多元化格局、观影的多层次需求将促进影片节目类型的丰富性,纪录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17

16

 

02.真人秀电影降温,票房同比略有减少

2014年,仅一部《爸爸去哪儿》电影票房就达6.9亿元。2015年,以电视综艺节目为IP拍摄的真人秀类纪录片共三部,合计票房6.6亿元,不及2014年一部《爸爸去哪儿》的票房。

 

具体来说,《奔跑吧兄弟》虽不及2014年的《爸爸去哪儿》来势凶猛,其热度、票房、关注度也有所下降,但其仍成为了2015年“娱乐化纪实类节目”电影的票房冠军。另一部同期上映的《爸爸去哪儿2》虽远不及第一部那么名利双收,但其凭借2.23亿的票房成绩名列2015年中国票房总排行榜的第53位。通过票房成绩可以对比发现,2015年度真人秀电影总票房较之2014年,热度下降较大,但6.62亿的票房总量依旧占据了院线纪录片市场票房的95.52%,成为此市场票房的主要贡献者。

 

真人秀电影从诞生之初就争议颇多、褒贬不一,但无论怎样,数个成功案例证实了此类电影在品牌产业链中的价值。近年来,真人秀类纪实电影的热度、票房持续下滑,也呈现逐渐降温的趋势。因此可以推测,在未来的发展中,真人秀节目团队仍会倾向选择同名纪实电影作为其实现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但这种选择具备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03.纪录电影发展态势良好,网络营销成为重要手段

从总票房上来看,2015年纪录电影总收入6.9亿元,较2014年的7.2亿元略有下降。但若除去快消式的真人秀电影,纪录电影总票房有显著提升,为近六年最高。

 

18

 

2015年纪录电影票房数据显示,亿级电影《爸爸去哪儿2》、《奔跑吧!兄弟》占总票房的95%。千万级电影《旋风九日》、《喜马拉雅天梯》都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旋风九日》作为一部文献类纪录片,获得了1685万票房佳绩,市场放映周期坚持了一月,成为2015年度纪录电影的票房冠军。《旋风九日》正式上映院线之前,就通过大量的营销策略来不间断、有条理、多方面的推介影片,促使此片取得了未映先火的营销效果,为其最终成功进入市场院线、收获千万票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喜马拉雅天梯》最终在长达52天的放映周期后,获得了1051万元的票房成绩。这部影片的成功离不开独特的宣发策略:《喜马拉雅天梯》筹备期的宣传发行就借助了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的人脉网络去传递信息、进行资金筹集。到放映阶段的宣传时,则是不断利用网络媒体营造话题和热点,帮助影片保持较高的市场关注度。

 

 在剩余的10部电影中,票房过百万的仅有2部,剩余8部票房均不足百万,票房的“二八效应”明显。除此之外,众多系列片如《中国仪仗兵》、《第三极》均剪辑出了电影版本并拿到了龙标,虽未放映,但也成为值得持续观察的新趋势。

 

五.国际纪录片表现

 

 2015年对于中国和世界纪录片来说都稍显平淡,但又充满了变数和启示。纪录片市场既没有大片耀眼,但也不乏高品质之作。英国BBC、日本NHK、美国探索和国家地理频道相继完成资源重组,随之而来的是,策略的调整和一系列的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中国与世界纪录片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英国BBC、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日本NHK纷纷推出中国题材大型纪录片,并给了中国故事较为正面的叙述。BBC2的《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国学校》在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关注,引发了关于两种教育模式优劣的热议。韩国KBS在2015年1月播出的7集系列片《超级中国》,创下了平均收视率8.38%和最高收视率10.2%的惊人成绩。

 

纪录电影市场在2015年也稍显平淡,虽然整体上映总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却票房平平。美国、法国和韩国的纪录电影也并没有十分突出的作品出现。在美国,进入院线的144部纪录电影,总体票房数只有6500万美元,市场占有率0.57%。法国纪录电影占院线电影份额较多,为12.6%,但整体的票房也没有太大提升。

 

随着全球媒体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形式的涌现,世界各地纪实节目的收视份额被不断的稀释和分散,Netflix等视频网站抢夺了大量的用户。国际版图上各个地区的扩张已近乎完成,全球市场已趋于饱和。各类电视纪实栏目都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在寻找机会,寻求变革。

 

2014至2016年,BBC对于纪录片业务的投入一直在缓慢增加,数字内容的销售也在不断提升。英国BBC作为公众服务广播,一直以来力争不偏袒于任何文化或政治组织,不被商业左右。2015年,BBC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2016年底皇家宪章即将到期,长期靠执照费生存的方式是否能够继续下去?多年来,因为公共广播服务思想的强大存在,英国电视纪录片内容是与众不同的。在英国政府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后,BBC是否还能坚持信息、教育和娱乐理念?是否需要根据时代做出调整或改变?

 

2015年,美国历史频道制作播出的史诗巨著《世界大战》在美国历史频道全球首播,《世界大战》成本规模超过三千万美金,共6集,以人物命运的偶然性与历史的必然性的交集,提出“从来只有一个世界大战,而不是从独立的一战和二战”。在众多展现世界大战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中,《世界大战》以其非虚拟剧集的创作原则和制作水准显得独树一帜。在中国地区,该片在上海纪实频道和凤凰视频播出,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除了保持传统严肃纪录片的高水准制作之外,历史频道还积极探索非虚拟节目边际。历史频道研发、制作播出了《典当之星》、《美国破烂王》、《修理之王》、《汽车之王》、《密西西比人》等纪实真人秀。这一系列的节目定位是依从历史频道原本已经建立的核心观众基础:男性、高等教育、高等收入和高等社会地位。历史频道自2012年第4季度起连续13季度品牌指数排名第一。

 

2015年对于国家地理频道而言是充满变化,承上启下的一年。资源整合、高层重组、策略调整,国家地理频道正处在一个过渡期。2015年11月,默多克以7.25亿美元(约合46.2亿元人民币)收购《国家地理》旗下的杂志、网站等一系列媒体资产。收购后,国家地理成立NatGeo Partner(NGP),对国家地理品牌全媒体资产进行统筹经营管理。2015年,国家地理频道重启《探险家》(Explorer)系列,环保主题的大制作——《多灾之年》(Years of Living Dangerously)也在全球和中国同步播出。2015年,国家地理频道与中国的合作更加密切。两集航拍巨制《鸟瞰中国》(China From Above)被誉为2015年不可替代的一部现象级纪录片,该片在2015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访美之际,在国家地理频道通过45种语言面向171个国家与地区的超过4亿4千万户家庭播出。该片同时也带动了国内一股航拍热的兴起。另一部不得不提的国家地理频道制作的系列就是《寰行中国》(Route Awakening》。目前,双方联合制作的《寰行中国:一带一路》第二季已经完成。

 

与美国历史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在2015年制作了较少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不同,日本在2015年播出了不少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如《冲绳战争全记录》、《用色彩看到的太平洋战争 3年零8个月 日本人的纪录》等,但是这些影片对于二战的反思较少,而是更多地强调日本遭受的苦难,如原子弹、日本人的伤亡等。2015年NHK有关于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主要聚焦于经济层面,还有一些关注中国政治、民族和文化问题,比如说《影子银行的破灭——动摇中国社会的新危机》、《激辩中的中国制造业——服装街正在发生着什么?》等。这几部片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正在面临的经济问题,但是在议题的选择和报道角度上,仍然有失偏颇。

 

六.学术研究梳理

 

纵观2015年中国纪录片领域,无论是研究和创作都有所进步与突破,在创作方面,纪录片类型增多,引起社会关注并形成议题的话题级别作品不断出现,呈现出纪录片创作的生机与活力。在研究方面,纪录片理论探索不断深入,研究主题丰富,文献数量也较往年有所增加。通过对年度文献的梳理,课题组发现在新视野、新方法下不乏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涉及的研究领域也相当广泛,学术研究成果显著,同时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产学研结合方面有所突破。

 

01.纪录片本体研究

(1)美学研究

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品种,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审美特性,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历来是纪录片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浅谈当代纪录片创作如何达到“真、 善、 美”的融合——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为例》《纪录片的社会担当和美学追求探析——以纪录片<医院里的故事>为例》等文章通过具体纪录片作品探析纪录片创作的美学意旨。《残酷之美——日记体纪录片的时间美学》《非遗纪录片解说的美学传播探析》等文章分析某一类目纪录片创作美学指向,为创作提供新的角度和方向。

 

(2)史论研究

对于纪录片的史论研究已经有《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方方)、《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高维进)、《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何苏六)等研究奠基。近年来纪录片史论方面的研究略有式微。主要研究成果有:由王迟等人翻译的布莱恩·温斯顿的《纪录片:历史与理论》一书,介绍了纪录片的产生、发展以及现状,分析了纪录片创作中政治、工业和道德的因素所起的影响,《纪录片:历史与理论》的新意体现在将纪录片的理论和论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进行讨论,解决了因为纪录片快速发展所产生的新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角度。李晨的《光影时代:当代台湾纪录片史论》一书,结合台湾的社会形势,论述台湾纪录片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历程。

 

(3)创作论研究

2015年度创作理论的研究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势,呈现涉及文献较多、涉及类型较广、研究对象与时俱进的特点。

创作理念方面上,随着创作技术的发展,以前难以实现的创作手法与创作类型有所延展,创作理念也有所更新。莫常红的《并非单行道(纪录片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关系透视)》一书介绍了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王晓红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提出,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真实的记录之上的,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要求。纪录片要尽可能地为将来留下一份真实的影像资料素材。

 

创作手法方面,与纪录片创作手法的文献数量较多,且多研究具象化。《电视纪录片细节创作的技巧剖析》《电视纪录片音乐艺术韵味表现微探》《试析电视纪录片解说的创作技巧——以<地球脉动>为例》《用互联网思维创作专业纪录片——兼评<互联网时代>》等文章从细节、音乐与音效、解说、镜头、情景再现手法等多个方面,阐释纪录片创作手法的研究。

新技术往往会带来原有创作观念的变革,这种改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迸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创作路径的改变》《“互联网+”视野下的纪录片制作》等文章,着重阐述了“互联网+”和新媒体环节对纪录片创作带来的影响。

抗战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研究方面,为配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题材纪录片大量涌现,《民族气节的影像再现抗战精神的当代表达——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东方主战场>》《平凡中彰显正能量——评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等文章对相关作品进行了评述和总结。

 

02.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研究

随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度与影响力不断提高,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和作用日益突出。

 

(1)中国纪录片构建中国形象

2015年学术界依然聚焦在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构建怎样的中国形象的研究方面。《“一带一路”语境下“丝绸之路”电视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突破“刻板印象”:纪录片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功能》《建构具有对话性的中国形象——评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等文章着重分析我国纪录片在“自塑”形象中的经验和方法。

 

(2)外国纪录片构建中国形象

《日本电视媒体与日本民众对中印象——以 NHK 涉中纪录片为例》《日本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韩国媒体眼中的中国霸权形象——基于对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的文本分析》《“他者”视阈下的中国形象——以KBS纪录片<超级中国>为例》《龙的翅膀与爪牙:西方主流电视纪录片对“中国崛起”的形象建构》等文章则从“他塑”形象中进行分析和梳理。

 

03.纪录片产业研究

(1)行业现状研究

《中国纪录片的新常态结构期》《国产影视纪录片的发展之路》《“后舌尖”时代的中国纪录片产业图景》等文章对纪录片行业进行深度解读与分析,为纪录片加快市场化脚步、实现全行业的良性循环提出理论依据和构想。

 

(2)媒介融合研究

《媒体融合时代中国纪录片产业链建构新动力》《纪录片产业媒介融合的实践现状、 特点及问题分析》等文,立足行业前沿,对媒介融合视阈下的纪录片产业发展分析存在问题,挖掘崭新动力。

 

(3)“互联网+”及新媒体研究

《互联网媒介视域下的纪录片业态变化》《从控制到交互——关于纪录片新媒体化的思考》《互联网思维下纪录片的模式创新》等文分结合互联网与纪录片的特点,深描纪录片在互联网的语境下的变化及思考。

 

(4)类型化研究

《纪实真人秀:纪录片娱乐化的突围——以<盛女,为爱作战>为例》《家族史与家国史的浑然交织——评央视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等文探索真人秀与纪录片的交叠之处与边界问题,为纪录片类型划分带来崭新思考。

 

2015年度,学界对业界的创作通过个案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进行及时的研究与分析,使得创作论研究形成文献数量多、研究方向广、紧跟创作热点的特点。对于媒介融合、互联网+、新媒体等传媒界热点,纪录片学界也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虽然部分研究存在着一些研究不深入、不全面的缺陷,但整体2015年度中国纪录片的研究成果显著,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